欢迎来到芜湖市镜湖小学网站
小学生家长教程(一)平等待孩子沟通亲子
      某高一男生期中考试未考好,心情不愉快,觉得心理压力很大,爸爸妈妈为此很不高兴同时 非常担心:“才上高一,成绩就掉下来了,还怎么考大学!”于是替他请了家教,并格督促他学习。一次,几个朋友约他去踢足球,过了平时放学回家的时间,妈妈不放心找到学校,见他在玩,心中冒火,当着他朋友们的面训斥他:“学习没本事,玩起来倒有劲!”他心情原本就不好,又觉得面子上下不来,就顶撞了妈妈,妈妈非常生气且伤心:“你翅膀硬了,不把妈妈放在眼里了,竟敢跟妈妈这么凶!”结果,母子俩发生了激烈争执。事后爸爸妈妈要他写检讨

      他以沉默对抗。爸爸说:“不写检讨,你就给我离开这个家,你眼里根本没有爷爷妈妈。”他打算离家出走,可又觉得心中很迷惘……

        这样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父母常抱怨现在的孩子揣摸不透,觉得他们意志薄弱,缺乏上进心;孩子往往又觉得父母管得既严又死,唠唠叨叨一些早已不合时宜的训诫,亲子在隔膜中相互埋怨。让我们还是回到上面的故事中来,看似小事为何会引发这场亲子对立的家庭风波呢?也许你会认为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妥当,其实在这种教育方法背后却有着更深层的根源:彼此之间的不沟通。做父母的也许觉得:我们辛辛苦苦做力所能及的一切事,为子女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可子女为什么好好学习,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呢?而孩子会以为父母这样对待自己,表明父母不尊重自己,不爱自己,这个家根本没有自己的地位。亲子双方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因而都觉得委屈。

        孩子上了高中以后,自立的倾向迅速发展,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就不再愿意依附于父母的管束,这是出现亲子矛盾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是一个人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被动参与社会生活到主动投身人生历程的转变期,出现了许多如前述及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对孩子的这些变化以及经常会出现的诸如犟嘴、顶撞、散漫无纪律性、不懂事、早恋、喜怒无常、惹是生非等现象,父母不放心也是正常的。但有些父母采取简单化的办法,效果甚差。孩子偶尔上学迟到一次或回稍晚一会儿,就左盘查,右追问,就像是“审贼”似的;孩子说什么都是用怀疑的眼光察颜观色,似乎他们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或者违法乱纪的行为。有的家长,趁孩子不在家,翻孩子的书包,偷看孩子的日记,拆看孩子的私人信件;孩子睡觉以后,还要翻孩子的衣兜……而父母们如此辛苦的结果又怎样呢?(中国妇女)杂志曾对231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三分之一的人认为父母关心过度,使他们受不了。这不能不引起父母们反思!

在当今核心家庭居多的情况下,父母对孩子而言,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者,同时父母与子女彼此最紧密的寄托感情的对象,因而亲子之间若不能沟通,势必为家庭的天伦之乐蒙上阴影,对教育子女极为不利,并且责任应主要在父母,因为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成长。

由于两代人成长的环境和看问题角度、方法不同,父母的要求孩子不理解、不接受在所难免,你只有与孩子做朋友,沟通亲子情,才能找到教育、影响孩子的切入点。

一、 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成长 

确实,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与子女是代际最近、血缘关系最亲的    直系血亲,这种血浓于水的天然联系是世间真挚的亲子之爱的基础,也是父母对子女教育得以进行且有与学校、社会教育不同特点的原因。从一定角度来看,建立在亲子之爱的基础上的教育最无私。父母往往不惜代价,为了子女的成长吃尽辛苦,毫无怨言。子女的每一点进步,都会让父母感到宽慰。“可怜天下父母心”最典型地道出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之心。另一方面,子女因能感受到父母之爱和父母的教诲。父母对子女是寓教于爱,寓教于哺,教养结合。家庭的一切生活、父母的一切行为都是孩子成长的影响源。这一切使得父母对子女教育具有时时、处处、全方位、多层次、潜移默化的特点。凡此种种,为父母对子女成长的巨大影响作用提供了可能。

一、    父母影响着孩子

人早年的生活经历、所受的教育形成的基本人格特点、行为模式会对其以后的生活有持续的影响作用。而孩子最早生活于家庭,家庭是孩子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演习场”,孩子从中习得基本生活技能、常识、行为规范等。孩子最初是通过父母认识、了解社会的。因而,父母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文化素养、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以及在家庭中的行为等等,无一不对子女产生影响。

你如果去向周围的人们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你最想得到什么?……什么最值得追求?”你得到的答案可能有多种多样;金钱、权力、帮助人、美好事物等等;对于“希望社会、国家未来是什么样子?最有意义?”等问题的答案也不会千篇一律。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态度也形形色色:有的人积极乐观,有的人宁静淡泊,也有人消极避世……我们每个人如何看待社会、人生,如何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决定一个人追求什么、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和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就教育子女这个侧面而言,其作用表现在:第一,决定教育子妇的指导思想、方向,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 的人;第二,决定着父母给子女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榜样;第三,决定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有无威信,能不能有效地影响、教育孩子。

当今社会对不同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的包容性较前增强,但不管你的具体追求是什么,以下几点应是其基本要求:其一,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按照社会的要求、许可和子女个人的实际情况去引导孩子,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凭主观愿望培养子女。我们经常接触到这样的父母,孩子本无多少艺术天赋,但他们却全然不顾,逼着孩子学琴棋书画之类,单就陶冶孩子情操。培养孩子艺术素质来说,让孩子学点知识。技能,原也无可厚非,但这些父母的目的远不止于此,他们是要求子女成名成家……他们的高期望与孩子的实际距离相差太远,也可说是遥不可及的,其结果可想而知。其二,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育人工作非常复杂,对教育者的要求很高。可如此复杂、重要的活动在家庭教育领域却基本处于自发进行的状况。有些父母望子(女)成人、成才的愿望是良好的,但其信奉的教育观念却是陈旧的,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是不科学的。孩子犯了什么错,不问青红皂白,就粗暴地斥责、谩骂,甚至体罚;还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依自己的心情而定,高兴时子女的什么要求都好说,不高兴时是“去去,真是烦!”这样的教育怎么能取良好教育效果呢!所以,家长应学习和掌握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等揭示的原理,了解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的策略、方法去塑造孩子。其三,应具有积极投身社会、主动参与的精神。现代社会化人以更多的自主意识、参与精神。你具有这种精神,本身就会对子女产生熏陶作用,同时你才会重视子女教育,以现实、进取的精神去激励孩子,使之把握好人生发展大方向并不断努力,成为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在挖掘自身潜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幸福、充实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独断专行,有事不征求孩子意见,常常用命令、指责等各种方式强迫孩子做错了事或失败时,父母往往过多使用批评、惩罚等教育方法,致使孩子心理负担沉重和自尊受损,为了逃避惩罚,孩子容易养成撒谎、反抗、依赖、情绪不安等不良的性格特征。还有一些父母对子女则采取放任、的态度,只管养不管教,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在原则问题上也会迁就孩子,其结果易形成孩子任性、反抗、幼稚等个性特点。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这个方法是百依百顺……”任性的孩子在阄来的社会适应中会遇到更多的麻烦。除上述两种类型外,不当的父母教养方式还有:过度保护的、忽视的、支配的、拒绝的等等,它们各自对孩子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同的消极影响。因此,父母应努力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以比较温和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教育,遇事特别是与孩子有关的事多和孩子商量,尽量去理解孩子的兴趣和要求。在教育方法上,主要采用说服、表扬、示范为主的正面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自己对事物作出选择、决定等。民主型教养方法的实质是尊重、平等和沟通,有助于形成孩子独立、协作、亲切良好的个性品质。

有些父母出于种种原因,如自己就不自信、挑剔或觉得在人前应谦虚等,而贬低自己的孩子。全心全意过低地估计子女,过早地给子女的前途下结论,断定子女没有出息,这种消极期待常使子女产生消极自我暗示,从而自甘落后、自暴自弃。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积极期待可使孩子朝着积极期待和方向努力。因为孩子感受到的父母的积极期待使孩子更加自尊、自信、乐观,这种积极的情绪会对孩子取得进步和成就的愿望起到强烈的增力作用。1991年我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82名选手中,有98.8%的父母对子女提出升大学以上的学习目标并相信子女能够达到这一目标。选手们承认,父母对他们的较高期望,使他们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当然,积极期待决不是一种好高骛远的过高期待,过高期待只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导至焦虑、抑郁、紧张等消极后果。积极期待是对子女健康成长的由衷相信!

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在家庭中的行为往往是一种是无声胜有声的强影响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以自身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负责,对他人的热忱来感染、影响子女。

  
二、    孩子从父母未来在父母的教育中成长 

   孩子从父母那儿接受的最初教育是孩子今后成长和发展的基点,并时隐时现地与后继的家庭教育一起跟孩子的一生想伴相随。事实及心理咨询实践证明,孩子成长中的许多现象都可到其家庭教育尤其是童年经历中去寻找线索。 

  你可能没有明确意识到你对子女的某些教诲、对子女所犯错误及遭遇的事件的处理等等会影响子女的未来的人生道路。可事实上正是这些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教会子女怎样做人,而怎样做人又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生命轨迹。一个坦坦荡荡、顾全大局、心底无私、热爱祖国的人,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定会挺身而出;在祖国建设需要的时候也会无私奉献……他(她)走的会是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人生之旅。一个为了一已私利而不择手段的人,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不言自明。生活中有些人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留下的是自强不息的足迹;还有人庸庸碌碌、不思进取伴随的是岁月蹉跎的遗憾。虽然家庭并不绝对地决定孩子的未来前景,相似家庭的孩子也会有背道而驰现象的发生,可很大程度上,孩子未来人生路的起点在您的教育中。 

   你为孩子塑造基本的道德品质。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将外在道德规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要求,逐步形成自身的品德。道德品质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一贯品行推测他(她)对一件事的态度反应或在特定情境下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比如我们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总会去找那些我们平时通过观察、了解认定其具有乐于助人的品德的人示援,原因就基于此。 

    正因为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因而个人的生活经历及所爱教育和社会影响往往决定着个人道德品质的优劣。人在幼时“心之示有所主“,具有极大的可塑造性,同时人在幼年对父母很崇拜,父母在幼童心中有很高威信。此时,父母给予孩子为青少年时期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还是不良的教育和示范,为青少年时期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确定基调。因为道德品质形成后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所以在孩子以后的人生历程中如没有环境的突兀变化、大的波折等因素刺激,自幼形成的道德品质就会保留至终生。 

    你影响孩子人格的基调。你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人们之为“古怪”的人,他们的行为既没触犯法律,又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可就是不怎么好相处。有的人特别孤僻,不合群,有些人谨小慎微,斤斤计较;还有人郁郁寡欢,闷闷不乐……以上这些方面就是心理学所称的人格特点,并且是不良人格特点。人格是一种精神结构,是一个人惯常的、典型的行为模式和这种模式的个人特点。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个人与其生长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较长过程中缓慢形成的。比如先天遗传的神经类型为兴奋型的孩子,要培养好他们的自制力就会比安静型的孩子困难得多;而神经类型为活泼型的孩子形成乐观、善交际、能言善辩的人格特点则更为容易。人的人格特点又是在后天长期的生活过程中特别是在细年及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许多心理学家强调童年经验对成年性格特征形成的重要意义。人格障碍患者,究其原因,大多可追溯到童年时的环境和教育因素,尤其是家庭状况。而良好的青少年期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早期形成的不良人格特点可起到纠正作用。“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人格一旦稳定形成,想要在短时期内加以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好的人格特点,如独立、协作、自信、爽朗、乐观等等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成     功,对孩子未来的生活质量、人生道路有极大影响。因此,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为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引导孩子对所处境遇有正确的看法、体验和行为反应,同时检点自己的言行。孩子良好的人格特点,就从这儿、从你的努力中形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