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芜湖市镜湖小学网站
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总结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华东片)
镜湖小学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总结

——“利用Internet资源实施各学科课堂教学创新的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支持形式,于是,如何利用Internet资源支持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以实施各学科课堂教学创新的研究,使技术和教学达到有机的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缺陷和不足,革新传统课程教学中的弊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学得更充分,以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成为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研究课题。
  在九十年代初,我校便提出了“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目标,在现代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工作中先行一步,并逐步实现硬件建设网络化、软件建设系列化、潜件建设现代化的目标。特别是承担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实验区课题研究任务后,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胆地尝试Internet资源的开发研制与课堂应用,积极地探索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课题组,深化了课改实验;建设了校园管理信息网,使学校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进行了计算机全员培训,提高了教师的开发与应用能力,推进了CAI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普及;进行了CAI软件和教学网页的开发研制,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在一年多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实验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的实验经验,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反思,现就我校该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做中期阶段总结:
  一、我校课题研究的进展过程
  回顾我们十多年来所走过的路程,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验研究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①起步阶段。主要以386计算机和一些外来的CAI软件为基础;②普及阶段。主要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外来CAI软件加自行开发的软件为基础;③提高阶段,主要以interne资源和软件素材库为基础。在起步阶段,因为我们设备的档次低,辅助教学的内容少、形式单一,所以停留在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的层次上。但是为数不多的CAI辅助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非常诱人的,最重要的是让教师们认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看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潜在能力。在普及阶段,我们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使计算机的功能变得丰富起来,所以我们开始了“利用Internet资源实施各学科课堂教学创新的研究”工作,从而全面进入开放式 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这一层次的提高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前、中期工作主要分三部分:
  1、准备工作
  为了认真研究如何利用Internet资源实施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创新,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使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领导系统,成立了实验领导组、指导组、技术组和顾问组,经过一阶段的探索,当时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如何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2)如何使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3)如何使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4)如何使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5)怎样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活动的开展。于是,在我校的CAI辅助教学蓬勃发展这一优势的基础上,我们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层次上制定了该课题的研究方案。
  2、探索阶段。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后,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探索阶段,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各种层次、各个方面、各种内容的整合教学研究。主要包括:(1)将各学科课程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开设多层次网络教学研究课。(2)在二年级开设校本实验研究课程,即《信息直通车》实验研究课。(3)每个办公室配多台联网计算机,便于对网络资源的积累、运用、研制和开发。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研究活动,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归纳起来主要有:
  (1)让教师们认识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层次、意义和作用;
  (2)培训了一大批能开发CAI软件的教师,目前我校所有任课教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35岁以下任课教师均能自己开发CAI软件并利用浏览器制作教学网页。
  (3)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4)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并总结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利用Internet资源实施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创新课型。
  3、推广阶段。
  自2003年2月,我校课题研究进入推广阶段,我们将不断扩大实验规模,进行具有验证性的实验班级第二阶段实验研究教学,在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
  (1)怎样才能使现有的软件资源和将来开发的资源重复利用,以提高教学效益。
  (2)怎样在一个统一平台下集中各种软件素材进行形式灵活多样的整合教学,简化整合过程,以提高整合效率。
  (3)怎样在新技术前提下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水平,科学地进行整合教学。
  二、开展研究工作的具体情况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在实施中不断地修订和发展课题计划
  在进行课题实验研究的开始之初,我们健全了领导组织和队伍网络,制订了课题实验方案和总体计划,但计划毕竟是人脑以往经验的产物,而科研有往往是指向未知领域。假设毕竟是假设,措施毕竟是设想,是否有效,有待于实践来验证,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在实施之前就把计划定得完美无缺是不可能的。因此,我校各实验课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校长亲任组长的课题组首先做到不断地听取与研究第一线实验老师的意见。对计划加以修订和补充,使计划更符合校情,更符合规律。
  我们在组织老师学习课题计划时就很坦率地宣传了这个观点,指出计划并非一成不变的,欢迎老师随时提出修改意见。在实施中,我们又深入实验班,倾听老师的意见,定时与专家、老师一起检讨计划的得失,及时地修改、调整和发展。如在本课题计划制订一段时间之后,实验教师们发现原定的“情境导学—主动探索—协作讨论—总结延续”这一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局限,不能充分体现各学科的特点,大家一致认为应在具体的实验课程的研究教学中,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形成具有镜湖特色的、突出各学科特点的“激励讨论教学、问题情境教学、自主探究教学、引导发现教学、双向教学、案例教学、学导式教学、创造性教学”等多种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开端,成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成为教学活动的归宿,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实验成效会更加显著。于是,我们及时地把课题计划加以调整,正确引导课题研究不断深入。
  (二)、在实施中不断地更新、打造技术环境的基础
  为保障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因地制宜积极构建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教育技术运行环境。在省“电教一类达标学校”的配备基础上,我校对机房进行了改建,将学生用机全部更换成赛扬7 3 3 高档品牌微机,并且微机室与镜湖区电脑中心合用,共达7 0 余台计算机,同时新建了教师电子备课室,添置了多媒体计算机、实物展示台、液晶投影、笔记本电脑、数码摄像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校园教学楼、办公室宽带连接,信息点分布,并用体现我校自身特色的校园网进行课题研究专业管理。
  我校下学期还将对原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改建,计划再增添六十多台计算机,使之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网络课堂,从而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提供一整套技术设备和优良的技术运行环境。
  三、在实施中不断地培训、提高教师
  在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探索中,建立一支既熟悉学科教学,又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关键,因此,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加强对师资的培训,以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以提高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
  1 、引导老师端正思想
  在实验中教师会产生种种不利于课题实施的活思想。如接受实验任务之时的畏难;开始实施时的急躁;与世俗偏见冲突时的彷徨。还有许多消极的心理定势。特别是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实验,是利用网络信息的超大容量、开放性、共享性为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提供了可能;而教师角色的的转变使得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帮助、指导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判断;如何帮助、指导学生利用这些信息分析解决学科课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为上好一节实验课,教师要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上网查阅资料,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并找到网上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最佳整合点,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是无法计算的。为此,我们发现老师的思想问题时,就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校长不以先知先觉的态度出现,不急于求成,不埋怨责备,而是让教师畅所欲言,然后设身处地地对具体思想作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和教师一起重温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老师一起学习教学理论。有不同的意见允许讨论乃至保留,而对教师通过学习后思想的更新,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转变也立即予以鼓励。
  科研是一个动态过程,领导与教师一起学习,不断地端正教育思想,就能加速这个动态过程的进展。
  2 、帮助老师掌握方法
  教师端正了教育思想是使科研顺利开展的保证,但要取得预期效果,还得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实验中,教师的积极性越是高涨,学校越要爱护与保护他们,要珍惜他们的精力与体力,提倡巧干与乐干,要尽快让教师“入门”,少走弯路,少做无效劳动,在实践中,我们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帮助教师树立强烈的课题目标意识
  目标意识能使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纳入课题的轨道。如我校的课题最终目标就是在各学科教学中,科学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实施课堂教学创新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研究如何充分、合理地运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因此,我们在培训教师时,就牢牢抓住这一目标,使之成为教师制订每一个教学活动时必须顾及的要素。树立强烈的课题目标意识,既保证了实验的正确方向又不束缚教师的手脚,给教师以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余地。
  (2)帮助教师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
  进行我校课题实验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自课题实验开展以来,我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分层次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在抓师资培训中主要做到五点:一是超前培训师资队伍,尤其是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在硬件设备更新之前完成,如果等硬件武装完了才想起培训教师,必然造成资源浪费。我校在九十年代初就开始有计划培养骨干力量,让其参加计算机专科、本科进修学习,还到发达地区深圳、杭州、无锡等地参观学习。二是坚持校本培训。我校目前几位专职开发软件的教师都是专科以上毕业生,是通过学校的培训,边学习、边实践、边进行进修学习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三是培训内容不断更新发展。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化教育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抓教师培训中,要着眼于时代要求,不断调整培训节奏,不断更新培训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观念上常抓常新,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始终站在改革发展的前沿;在技术上不断引进新技术,使自己开发、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四是抓骨干带一般,形成梯队,分层次推进,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渐形成一支懂计算机原理,会开发能应用的教师队伍。五是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保证培训时间、内容、师资和经费,确立本校的培养目标,制定培训总体规划和学期计划,编写适应本校教师实际需要和现代化教育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
  在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功的培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培训,这个培训走过了从制约型集体组织学习,到自觉型个人有选择的学习;从单一的书本上获取信息资料到从网络中获取丰富多彩新鲜的信息资料的过程。学校建立了信息资源中心,成为连接国际因特网、国内区域网和校内计算机网的枢纽,实现了资源共享。我们把网络知识作为教师必修内容,使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及时接收、加工、交流、储存所需信息,并创建自己的资料库。学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备课系统,有效地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和质量。目前,我校现代化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学习计算机操作与软件开发应用等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讲学习、苦练功已形成氛围。其次是加大对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的培训,这也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被逼无耐到内在需要的过程。广大教师开始对小学教师培训计算机操作和软件设计开发并不理解,认为没有必要,我们在做教师思想工作的同时,也有硬性的制约,我们把计算机培训的内容按岗位的需要划分三个层次,制定了三级培训达标标准使45周岁以上的教师掌握了计算机基础常识、Windows95、Windows98 的基础操作、Word、Excel 的应用、课堂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等;45周岁以下的教师多为一线实验教师,因此对他们的专业技术要求更高,通过加强思想层面的培训来使教师逐步从基于CAI的课件教学向基于Web(互联网)的转变,学会在网络上快速、方便地获取资源,并运用到教学中。他们掌握的常用软件有“Powerpoint2000”“Frontpage2000”“Flash”“Fireworks”及Internet 资源的利用等;而我校的“绿叶工作室”这一实验课题的专业技术组的每一位成员,每学期都必须带着课件制作任务或网络教学的探索实践任务,因此,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不但要能达到编制各学科教学辅助软件,而且要逐步掌握网络的编辑技术,他们在特聘的专家、教授的培训、指导下开发、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网页,为以网络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优质学习平台,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些培训活动,全体教师真正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及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意义,产生一种紧迫感,自觉、主动地去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帮助老师解决具体问题
  解决具体问题是学习科研方法的好机会。我校课题实验的领导组、指导组、技术组经常与实验班教师一起共同商量,互教互学。教师们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也归纳出某些规律性的方法,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3 、鼓励老师大胆实践
  在目前的条件下,要培训、提高教师,鼓励教师去实际是最佳道路。因为实践才会遇到困难,困难才会促思索,思索才会得领悟。只有“行”才能“知”;只有“知”,才能更好的“行”,如此反复,不断提高。
  对老师的主动实践,只要基本方向正确,学校应热情鼓励。在实践中发现教师有好的方法苗子,学校应及时加以扶植而使之迅速发展,这样可以让教师看到自己创造的价值,让教师体验到成功的欢愉。对教师在实践中的成功创新,学校更应大张旗鼓地发扬。应设法解除老师怕失败的顾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对教师创新予以充分的肯定,就能使教师的教师创造潜力得到不断地发挥。
  (四)在实施中进行课题研究的几种途径
  在该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及时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高效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局限,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在实验研究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开展“利用Internet资源实施各学科课堂教学创新的研究”:
  1 、运用多媒体穿插教学
  从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发展过程来看,我校CAI辅助教学起步较早,并逐步成为领先优势,因此,在进行该课题的研究之时,我们仍以次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础,同时进一步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着手研究建立丰富的软件素材库,并科学地组织以方便教师的使用。目前我们已经开始系统地建立与教材配套的图片资源库、声音资源库和视频资源库。我们的目标是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简单易操作,且内容丰富,使它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使它成为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重要的工具,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教师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从文字、图片、音响、动画、电影等多方面、多角度给学生以认知、感染,使他们在情景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例如我校的何昊老师在实验研究课《小马过河》的教学中,让多媒体课件穿插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其中多媒体动画形式的讲解降低了教学难度,启发了学生思考,从中穿插的辨析近义词、造句等语句训练,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引导学生在巧妙互换中直接参与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课件的运用使“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进一步优化了课堂的教学结构。
  在宋筠老师的实验研究课《惊弓之鸟》的教学中,从引导学生提问、帮助学生学习生字到学习重点段,课件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结合课件,教师在教学策略上作了以下一些探索:课件演示法、网络教学法、畅所欲言法、逐步启迪法和形象练习法,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课程入手,向课堂、课外作出创新以挖掘学生的潜力,切实加强了整合研究,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学生领略到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在实验研究中,教师们一方面在“绿叶工作室”的协作下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一方面利用鹏博士等商用教学软件,开展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可以把同概念原理有关的对象或现象,形象具体地展现或描述给学生,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信息技术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更主动。课题实验工作的扎实开展,教师们普遍感觉到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密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了比原来更多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任务,提高了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中的计算机穿插教学还包括学生对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示。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计算机展示自己的成果,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加大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宋筠老师所上的实验研究课《火烧云》,学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来展示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所绘画出的火烧云其他的各种颜色和形状,这样的课,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2、运用网络和计算机进行立体教学
  网络具有瞬息传递信息、覆盖面广、超越时空等优势,它打破了班级、学校的概念,延伸到社会、家庭等。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在教授与学习中,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提高教与学的效益。如我校郭颖影老师所上的一节实验研究课《年  月  日》,教师在练习设计的过程中,就大胆采用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立体教学,在找每月的天数,判断平年、闰年时,学生操作鼠标和键盘,并通过屏幕展示整个过程,一改以往做作业时学生做,教师订正的被动场面及被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性提高,思维速度快,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这节课在镜湖区现代教育技术示范课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
  3、以Internet资源为中心的网络教学
  在网络教学的实验研究课中,我们努力做到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从目前的实验情况来看,我们的网络教学课还停留在仅仅以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尽管该层次是所有后续层次教学的基础,因为在信息社会里,学生只有找到资源才能有创作、发明可言,但如何使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以及研发工具,并以此实施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创新,是我校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核心。
  (五)、在实施中以活动进一步丰富、充实实验研究内容
  为进一步加大课题实验研究力度,我们组织教师、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题研究活动,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分学科在实验班级轮流开设研讨课、示范课,并以此为基础,每学期举办一次实验研究课公开展示活动,如“青年教师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大奖赛”“网络教学课评优活动”“CAI辅助教学竞赛活动”等,每学期举办一次实验研究经验交流活动,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还组织教师开展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现场制作教学网页的比赛”“计算机录入比赛”“设计个人网页比赛”“网上论谈”等一系列活动。
  我校还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通过兴趣小组、科技月活动的形式多次组织培训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电脑作品比赛,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在全国青少年“党在我心中”网页制作比赛中,我校林梦雨同学获现场制作比赛三等奖,在安徽省、芜湖市电脑作品大赛中,我校沈祖晟等同学均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调动了老师和学生的实验研究的积极性,为实验工作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六)、在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推广经验
  陶行知先生提出“行—知—行”的原则。总结能加速从“行”到“知”的过程,通过总结可以达到巩固实验成绩,深化实验程度,培养实验骨干三大效应。所以,不断地总结与推广经验是我校抓好课题研究的又一重要环节。
  1 、随时总结
  课题组要善于随时发现教师的新鲜经验,不能到了学期结束才想起总结。要努力帮助教师知道自己创造的经验的价值,要帮助教师把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使之条理化,要鼓励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充实。要鼓励教师解放思想大胆地形成文章,并通过通报例会制度,互通课题进展情况。我校自课题实验以来,教师已积极撰写数篇论文,设计数篇教案,在2001年、2002年全省多媒体环境下的教案设计评比中,我校宋筠老师设计的《惊弓之鸟》、邓雪老师设计的《詹天佑》等十二篇教学设计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沈藜老师设计的《小数的基本性质》获全国二等奖,获奖人数、比例和等级都名列全市第一。
  在2002年、2002年区、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奖活动中,我校实验课题组又是捷报频传,区级一、二、三等奖共20篇,市级一、二、三等奖共12篇。
  通过实验,教师们尝到了付出辛劳后成功的喜悦;通过总结,教师思考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对不少教育理论也有了新的认识,实施课题的自觉性更加强了。
  2 、定期总结
  到了每学期结束或科研的某一阶段结束时,要加以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我校都是由课题领导组亲自下水,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并由课题负责人亲自撰写经验论文,这样容易从全局考虑。这样的文章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实验教师工作的评价,收集、整理、核实材料,构思提纲,最终形成文章的过程,实际上成了课题组对工作的回顾和小结。
  3 、分层推广
  学校抓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学校中推广,带动全校的教改。推广实验班的成功经验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自不待言,同时,推广也能起到以面促点的作用,如果不及时推广,在学校且容易造成课题研究的神秘化。实验班老师的思想与做法更新了,其他教师的思想与做法还是原封未动。这个反差容易引起摩擦,引起种种误解,相反,实验班一马当先,其他班紧紧跟上,就能为实验班制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氛围。
  课题的推广宜分层进行,我校的课题就是按下面的顺序逐步推广与辐射的。
      实验班实验班所在的年级组全校
  (两个)  (新入学的一年级组)

  推广的方法主要是要求教师选定与课题精神一致的小课题,让教师带着研究的任务去学习实验班的经验。
  在不断地总结与推广经验的过程中,我们都坚持做好实验中各项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进行课题专业网站的动态管理,力求充分记载各个实验阶段的成果、经验和反思。
  三、在实施中的问题和思考
  在一年多的实验研究工作中,我们收获不少,的确尝到了甜头,然而,作为新生事物,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难免有所不足,纵观我校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还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总的说来,大约有以下几点:
  1 、应加深对“整合”理念的理解。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核心应该是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服务教学的现代教育,但是,我们或多或少地还是停留在以前的水平,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当作电教工具在用。其实,信息技术只是个辅助工具,不能认为用了计算机就是现代教育了。现代教育应有它的不可替代性,能用黑板、实物、模型就用黑板、实物、模型就行了,不必用网络。有的教学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如在研究型学习中,网络就应充分运用,这些说明,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解不全面,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缺乏本质上的掌握,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层次(即信息技术作为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法工具)还需进一步准确理解和把握,使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2 、对出现的问题不够关注。
  任何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作为新兴的信息技术也同样如此。它一方面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带动了教育现代化;但另一方面,在运用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随之也产生一些问题。如学生本身在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上就存在差异,现在以电脑为单独的操作平台,个体作用增强,交流弱化,这样可能会形成学生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加大,诸如此类,我们现在就应该加以重视,加以研究,尽可能地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通过本课题实验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所有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验方向正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新的整合理念正在深入人心,研究课的教学更接近教学实际,也力求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拓宽教学内容,丰富各学科活动形式的精神,在今后的整合过程中,我们一要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让教学设计不断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二要继续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处理好师生、人机和机机互动的关系;三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实”与“活”的关系;四要在积极探索利用网络资源实施各学科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规律过程中的模式化。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以此继续探索,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成为我校教科研工作中的又一华采篇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