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芜湖市镜湖小学网站
[理论依据] 论创新教育的三个层次

    自知识经济的概念、思想引入我国以来,基于这种新的经济形式,各学科从各自的角度作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几乎一致的结论——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与发展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有关创新、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创新课程的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与策略的讨论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笔者认为,理论探讨尽管有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但首先宜从事物的本质人手理清概念,在此基础上建构命题,形成理论陈述,最后将正确的观念具体化、操作化。通过对创新、创新教育本质的考察,笔者认为,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应包括三个层次:首先,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次,它是一个教育原则;再次,它是教育实践中的一项教育活动。

    一、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教育

    要准确把握创新思想的内涵,首先应了解创新概念的涵义。

    美国社会学家阿力克斯•英克尔斯认为,了解概念的本质可以有三条主要途径:历史的途径、经验主义的途径和分析的途径。

    1.历史的途径,即创始人说了些什么。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创新理论”(1nnovationTheory),其核心概念是“创新”、“新组合”、“发展”、“企业家”。他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上述概念进行了考察,他认为静态的经济生产过程不存在变动,没有发展,企业总收入等于总支出,不产生利润,生产过程只是简单的循环往返,周而复始。这个过程没有创新,自然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

业家”。所以,只有在动态的生产过程中企业才有发展,也就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同时,他认为“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它不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发展就是执行这种“新组合”,具体包括下列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方法;(3)控制原材料的新的供应来源;(4)开辟新市场;(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L4J。很明显,熊彼得认为“新组合”的实现只是意味着对经济体系中现有生产手段的供应做不同的使用。

    在探讨了上述概念之后,熊彼得将视线集中于“企业家”身上。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展过程中,“企业家”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灵魂”,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企业家与管理者的区别在于企业家的职能在于创新和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熊彼得具体描绘了企业家所具有的特征:(1)创新精神,即“存在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2)创新意志,即“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冲动,求得成功不是为了成功的果实,而是为了成功本身”;(3)创新的欢乐,即“存在有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办成的欢乐”。显然,在熊彼得这里,创新指事物内部结构的革新,创新过程是指通过外部的作用促使内部要素发生新的组合。作为创新人才的“企业家”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志,能够体验到创新的欢乐。

    2.经验主义的途径,即当代人在做些什么。当代人讨论创新大致有四个方面;(1)着眼于思想的启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江泽民主席在不同的插合数次发表了对创新作用的论述,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创新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2)着眼于知识经济的视角。戴布拉•艾米顿将创新的概念定义为“为了企业的卓越,国家经济的繁荣昌盛,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创造、发展、交流和应用新的想法,使之转化为市场适销的商品与服务的活动”。其出发点是,创新是—个价值系统,其核心是把思想推向市场,其过程即把理论推向实践。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新思想的应用可能是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新想法的数量,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想法的实现”,(3)着眼于环境的视角。罗马俱乐部着眼于应付环境的危机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于1979年发表了—项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报告中提出消除这种差距的方案在于;推进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既从目前立足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能力的维持性学习转向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和创新性学习。(4)着眼于创新方法与创新体系的研究。联合国救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5日至9日在巴黎总部举行主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之一提出了新的创新教育方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它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第一,高等教育要以与社区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新型伙伴关系重新审视和安排高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授课方式;第二,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使学生能够以批判精神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第三,重新设置课程,立足学生获得技能、才干和交往的能力;第四,采用新教材,不仅应能增强记忆力,还能增强理解力、实际工作技能和创造力。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现今人们并未形成关于创新或创新教育的统一认识,有关创新的观点的讨论还处在描述性阶段。

3,分析的途径,即理性的指示是什么。从理性上来分析,首先必须区别创新与创造概念之间的关系。目前已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等同关系,将创新等同于创造,认为他们都是通过革新、发明、产生出新酌思想、技术和产品,在本质上他们没有什么区别;2)包涵关系,认为创造教育内含于创新教育。林祟德先生就明确指出;“创造性最重要的表征是创新,因创新是知识价值的枝心,越是高创新的知识,其价值也就越帮甲。”笔者认为,把握一词的准确含义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从词源学的角度和实践的角度。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可以让我们准确把握词的本原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词义也会发生变换,因此只有结合时代的特征与实践才能最终掌握词的准确内涵。根据《辞海》的解释,“创”意为“首创”,而“创造”则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是根据Innovation翻译过来的。innovation来自拉丁语innovare,是由前缀in(内)+词根nocare(更新)构成的,意为内部的变化、更新。它既有革新创新之意,也指新观念、新方法、新发明。从词源学的角度比较分析,创造指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强调的是首创性;而创新既含有在现实的条件下或物质基础上通过内部的革新创造出新的事物,也可以指精神上的创意,如新方法、新手段等。从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上分析,创造较多的实践中的发明创造,它的产品既可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也可能不合适宜。但创新的立足点在于“新”,它是一种通过改造现实、满足时代需求的创造,具有时代的特征;因此,“创新并不等同于创造,创薪的概念包含着创造而不是相反。人们通常所说的创造,属于最高层次的创新。”

以上对创造与创新概念的辨析与分析,可以使我们很好地理解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新教育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和创新态度。因此,“创新并不等同于创造,创新的概念包含着创造而不是相反。人们通常所说的创造,属于最高层次的创新。”

 

二、作为一个教育原则的创新教育

教育原则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它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个方面。“教有法,但无定法”,这里前一个法就是指教育中的规律和原则,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坚持和遵循教育规律和原则。教育原则是教育思想的浓缩和凝结,是对教育思想的归纳和概括。如从夸美纽斯的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教育思想中人们概括出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从其师范教育的思想中提炼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活动性原则与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的改造”思想密不可分;孔子因人施教的思想凝结成因材施救原则等。在全球化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必须做出新的选择。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教育必须树立创新原则。

作为一种教育原则的创新教育在不同的教育层次上有不同的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既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知识的产生与技术创新的场所,创新教育更多地表现为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和创造新知的能力。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发明创造出多少新的事物,而在乎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和创新态度,塑造他们的创造才能。因此,作为一种原则,创新教育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工作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核心,通过积极的管理和有效的教学,更新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归结为一点就是“为创新而教”。

每一种新思想的提出都是对过去思想的扬弃。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教育就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法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新学生的创新观念,塑造他们的创造才能正在于通过教育的作用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贯彻创新教育的原则就是要实施教育创新。具体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赋予学生真正的平等的地位,只有在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敢质疑教师的权威,提出富有创新意义的观点,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2)改革学校的管理系统,传统的管理方法的特色在于“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服从的个性,创新教育则要求解放学生的个性,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以利于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实行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一是解放儿童的头脑,即应该更新学生的观念;二是解放儿童的双手,即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供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三是解放儿童的嘴,即应该允许学生提问和质疑,提问是学生创意思维的源泉;四是解放儿童的空间,即不要将儿童局限在课堂中,而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设施提供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儿童在自由的空间里掌握知识;五是解放儿童的时间,儿童大多数时间用在应付教师的作业和学校的考试,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减轻学生的负担就是将学生从无效的时间中解脱出来,有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发挥他的创造力;六是解放儿童的眼睛,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结合直观教学原则,一步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陶先生的创造教育的观点是对传统教学的呐喊,也是对今天创新教育的要求。(3)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为迎接世界知识综合化的趋势,培养本国创新型人才,国外中小学课程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实行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知识性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注重课程的生活化气息,课程的开设尤其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向微型化方向发展。我国中小学基础课程的开设是以知识为定向的,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但综合化程度不高。改革这种课程设计不仅要在内容上强调课程的综合性,而且在结构上要增加与生活相关的课程和一些创造学方面的课程。(4)改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要改变教师知识定位的思想,从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到教学生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和学会生存;其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帮助学生形成主体精神和意识,形成创新能力。(5)改革现有的评价系统,形成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以利于具有各种素质的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三、作为一种活动的创新教育

作为一种活动的创新教育指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管理和教学方面的具体安排和策略。创新教育活动不仅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包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专门活动以及社会教育机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人们往往把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机构,但学校绝不是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他需要社会各系统密切配合。如图所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可以通过学校内的课堂教学、科技活动以及专门的校本课程来进行,坯可以聘请有专门才能的学生家长、科研专家做专题讲座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此外,学校还可以和当地的科学机构合作,创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应该以学校为中心,在全社会建立系统协调的运作机制,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保证。    从创新教育的思想和原则出发,我们认为目前基础教育中校长承担了过多的与角色、身份不一致的工作,教师的创造灵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受到过多的束缚,因此,创新教育的前提就是解放。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创新教育,剐创新教育的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

    1.主体性活动。要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挥能动作用,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以达到创新意识的培养。

2.民主性活动。师生之间首先要有民主,才能有真正的师生平等,有了师生的平等,才有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了这种和谐的氛围,学生才敢于质疑权威,表述自己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互动性活动。首先,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态度和创新能力通过阅读教材里陈述性知识不会得到很大的改变。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当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时,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的唯一的标准理解,因此,“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侧面”。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互动就成为必要。互动性活动就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丰富他们的认知,以利于学习的广泛的迁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在同社会、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学会选择、判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其次,学生的每一种创意都应该在实践活动得到检验,获得反馈信息,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创造的体验。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在冲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应付困难和危机中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创新活动的实质所在。
    4.独立自学的活动。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特征是知识老化周期变短、产品换代加速,满足人们工作需求的90%的知识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早在1972年5月,联合国救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就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因此,今后一个人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获得他所需要知识的能力成为衡量他创新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是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
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重视的是小发明、小创造以及如课外活动形式一类的活动。但是笔者认为,对中小学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本身不应构成目的,而是要在这些活动中体现创新教育思想,并依据创新教育原则来开展,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的目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