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入:潘赵娟 审核: 阅读:66次 时间:2025-06-18 【
打印】
为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探索新教材教学策略,镜湖小学音美组6月5日开展了以一年级音乐课《这是什么》为主题的同课异构公开课活动。《这是什么》是一首充满童趣的一年级歌曲,歌词简洁、节奏轻快,旨在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知力和音乐表现力。全体音乐教师基于同一课题,从不同角度切入,展现了多元化的教学思路。

潘赵娟老师以猜谜游戏导入,通过模拟钟表声效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活泼灵动。滴答滴答会走路,没有腿来会说话,课堂伊始,潘老师用一个有趣的谜语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潘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模仿钟表的滴答声和当当的报时声,自然地过渡到歌曲学唱环节。这种生活化的导入方式,既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为整节课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整节课生动有趣、充满童真,充分展现了青年教师的教学风采。
汪慧老师的音乐课通过趣味游戏和节奏模仿,引导学生探索声音的奥秘。课堂中,汪老师侧重节奏训练,结合打击乐器创编伴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韵律;运用情景表演,帮助孩子们理解音高、节奏与生活声音的联系,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好奇心。整节课充满童趣,学生在快乐中感知音乐要素,初步建立了音乐表现力与聆听习惯,充分体现了玩中学的低年级学段音乐教学理念。

王雅洁老师的音乐课通过融入律动舞蹈,让学生在肢体动作中体会歌曲的欢快情绪。在学唱过程中,王老师亲身示范,着重指导学生用轻松、好奇的歌声,准确地演唱出附点节奏和模仿音效的部分,表现出歌曲的趣味性和探索感。整堂课学生通过聆听、模仿、演唱、演奏等多种活动,不仅学会了歌曲,更培养了敏锐的听觉感知力和大胆的想象力。

邹苹老师这节音乐课以谜语导入,巧妙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切入钟表主题,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环节层层递进,从聆听感知情绪与节拍,到节奏游戏化解难点,再到歌词与旋律的趣味学唱,体现了听觉先行、动觉辅助、表现创造的音乐学习逻辑。整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感官参与,课堂氛围活泼有序。

周梦琪老师执教的音乐课,以趣味律动作为导入唤醒学生兴趣,通过聆听、模唱带大家熟悉旋律。最出彩的是编创环节,她引入打击乐器双响筒,先示范其节奏韵律,再启发学生用笔模拟双响筒音效。学生们跟着乐曲节奏,用笔轻敲出哒哒嗒嗒为歌曲伴奏。这节用一支笔创造节奏魔法的课堂,不仅让音乐与生活紧密相连,更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了充满创意的小小音乐家,在实践与欢笑中收获了音乐带来的无限乐趣。

课后,全体音美教师齐聚一堂,开展评课研讨,共话教学智慧。大家一致认为,五位教师的课堂虽形式各异,但均紧扣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最后潘赵娟教研组长总结指出:同课异构让我们看到,教学没有唯一答案,但核心始终是服务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发展。
以研促教,向美而行,此次同课异构活动,既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为全体音美教师创造了互学共进的机会。镜湖小学音美组将持续推进此类教研活动,以团队智慧赋能美育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音乐中发现快乐、感知美好!